作者:許晉譯
心房顫動的分類- 陣發型與持續型
心房顫動是一種銀髮族最常見的心律不整,會增加五倍的腦中風風險。隨著長時間心電圖的普及,人類對於心房顫動有越來越多的認識。目前初步會把心房顫動依據它持續的時間以及發作的頻率做分類,可以簡單分類成陣發性心房顫動與持續性心房顫動。目前認為陣發性心房顫動會隨著年紀增加以及心血管風險的影響,心房顫動的持續時間與發作頻率會逐步增加。觀察性研究發現,幾乎全部的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最後都會變成持續型的心房顫動。
至於對於腦中風風險來說,無論是陣發性或者持續型的心房顫動,都會增加腦中風的風險。需要專業醫師仔細評估之後,評估是否要使用抗凝血劑預防腦中風發生。要如何早一點發現自己有沒有心房顫動,也是避免腦中風的重要關鍵因素。但是面對這種像地震一樣,一陣一陣發作的疾病特色,病人必須提供給醫師更多、更清楚的訊息,醫師才有辦法做出正確的評估與判斷。
持續型的心房顫動反而容易沒有症狀
陣發型跟持續型的心房顫動患者,是不是在症狀出現的比例上也會不同?如果依照大多數人的想像,症狀的表現跟疾病的嚴重程度應該是呈現正相關的關係。換句話說,持續型心房顫動的患者,疾病嚴重度比較高,理論上應該會比較容易有症狀發生才對。但是說也奇怪,觀察性研究卻發現,這些持續型心房顫動的患者,反而有心房顫動症狀的人反而比較少,大約只有1/3的患者有症狀。反倒是陣發性心房顫動的人,有2/3的患者有症狀發生。而這些人主要的臨床症狀為心悸以及呼吸喘。
心悸與呼吸喘為心房顫動患者的主要表現
從有症狀者來進行分析,陣發性心房顫動被患者發現的症狀,主要是心悸。心悸是一種心臟突然跳得很快或者跳得很用力、可能會聽見自己心臟跳動的聲音。部分的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會有呼吸喘的狀況,這類的呼吸喘,比較像是突然發生,沒有明顯運動或者情境發生的,也可能跟心悸一起發生。
至於持續性的心房顫動被病人發現的症狀也主要是心悸跟呼吸喘,比例在有症狀的患者中,兩者是差不多的。至於心臟悶痛或者像石頭壓住的感覺,通常比較指向是心臟血管狹窄所造成的狹心症,比較不像是心房顫動所造成的心臟症狀。
無症狀者心房顫動者,死亡率與中風機率都比有症狀者高
觀察性研究也發現,無症狀的心房顫動者與有症狀的心房顫動相比較,與較高的死亡率以及較高的中風發生率有相關。這跟我們對於疾病的一般性理解其實也是有點衝突,通常應該是無症狀的人,疾病的嚴重程度比較低。因此,如果自己是心房顫動的高風險群,例如有腦中風病史者、銀髮族或者多重心血管疾病患者,就應該要提高警覺,做好自身的健康管理工作。每天規則量血壓、紀錄心跳數以及自行把脈確認脈搏是否規則,或許您自己可能早就有心房顫動,只是您沒有任何症狀而已。
許醫師的叮嚀
- 整體來說,有心房顫動的患者,約略有一半的病人是沒有明顯心臟不適的症狀。關心健康的您,如果是心房顫動的高危險群,就必須記錄心跳數以及自行把脈確認脈搏是否規則,如果發現持續心跳大於100下每分鐘或者脈搏不規則的狀況,請與您的醫師討論是否有心房顫動之可能。
- 心房顫動在疾病進展史上,會逐漸從陣發型進展至持續型心房顫動,初期大多數人會有心悸症狀,但是會隨著疾病進程,心悸症狀反而會減少。因此,當自己有出現心悸症狀時,記得紀錄心悸症狀每次發作的頻率以及持續的時間,如果可以測量當時脈搏是否規則,可以提供醫師更多訊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