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

效率減脂一二三 202106 蔡醫師減脂班心得 (下)

 作者:許晉譯




從飲食紀錄中 意外發現驚人問題




課程中,我們都會去學習透過熱量計算,去計算合理的減重速度。原則上,以每天300-500大卡的熱量赤字來計算,一個月的合理減重速度為1-2公斤脂肪。而我的減脂成績居然有5.1公斤這麼多,計算起來的熱量赤字平均每天有715大卡左右。但是從我的飲食紀錄中,又看不出有這麼大的熱量赤字,我多半維持200-300大卡的熱量赤字。這樣計算的結果,理論上應該只會下降2公斤的脂肪左右。另外一個可能就是,會不會過去的我,經常攝取超過每日總消耗熱量 (TDEE)。也因此,我開始盤點我現在跟過去吃的食物的差異性。

過去的我,經常外食的我,其實蠻喜歡吃油炸物以及高油脂的肉品,而火鍋的湯以及加工的火鍋料,也經常是我所吃進去的食物。值班求快的飲食方式,多半以便當果腹,一般便當多半有過量的白飯,不足量的蛋白質以及蔬菜,久而久之,也造成碳水化合物過量的一種飲食模式。或許這些,就是那些萬惡腰間肉的重要養分。


體重雖然不變 但肌肉重量可能替代成脂肪重量




課程過程中,幾次的身體組成儀測量,告訴我這次跟著蔡醫師的減脂班使用的方法,應該是一個正確的方法,這次下降的重量,主要以脂肪為主,肌肉被消耗的狀況,或許因為大量的蛋白質攝取,下降的跡象並不明顯,縱使我幾乎沒有做肌力訓練。而也讓我好奇去找尋資料夾裡面,自己在2016年的身體組成儀狀態,發現那時候也是在兩個月的時間裡面,透過大量的運動以及飲食控制,有效率的下降脂肪重量,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,不過兩者一相比,減脂時間效率上完全不同。那時候當替代役的我,我每天的運動量是早上30-45分鐘的重量訓練加上游泳,下班是為了訓練馬拉松,有3000公尺以上的跑步,才下降那樣的體重。事後推估,那時候的熱量赤字,主要是透過大量的運動產生,那時候的飲食控制,或許在熱量計算上沒那麼精準,加上食物不是自己所去調配的關係,沒辦法做到精準的熱量計算。

而那次的「運動可以有效減重」的經驗,讓我過去五年來,一直維持著這樣的減重邏輯,由於體重沒有明顯變化下,也沒有特別去測量自己的體脂肪。這次的課程,也才知道自己變成了「泡芙人」,沒變化的體重中,肌肉被偷偷換成脂肪,而基礎代謝率,也因為肌肉的減少而降低,隨便吃一點東西,就可能會胖起來。


回到27歲附近的體脂率 一則以喜 一則以憂


看著逐漸接近男生正常值的體脂肪,以及回到6字頭的體重,看到數字的當下,是蠻開心的。但是一對照2016年的身體組成內容,雖然是不同台的機器測量出來的結果,不過可以簡單計算出,自己肌肉量正在減少的問題已經發生。仔細回想自己過去兩個月的飲食內容,跟過去幾年的飲食內容相比較,其實是差異蠻大的。第一次發現說,原來認真計算吃進去的熱量,選擇原型食物,需要吃到這麼多的份量;但是總熱量透過計算跟控制之後,其實還是可以讓體重控制逐漸下降的趨勢。也才發現,過去自己在蛋白質攝取量的不足,讓肌肉量逐年在下降當中;不足量的重量訓練,更是讓疲弱的肌肉更雪上加霜。目前的狀態,只能算是階段性任務成功,除了要繼續減脂之外,下一步應該要考慮開始進行增肌的工作。蔡醫師團隊在課程也有提到,減脂跟增肌其實是一再循環的過程,而一個合理的週期,應該是2-4個月。


減脂尚未成功 肌肉尚須喚醒




記得蔡醫師在課程一開始的時候,說泡芙人減脂比較困難,他說大概體重可以降低5-10%。這次的結果計算起來,我降低了5.41%,算是有勉強達到蔡醫師的標準。皮帶旁邊的腰間肉也大幅縮小。雖然暫時脫離了泡芙人行列,但是目前我的體脂肪率還是太高,體脂肪重還是太多,肌肉量還是太少,隨時還是有復胖的風險。而且目前我還沒經過外食的考驗,也還沒有開始加上重量訓練。也因此,希望給自己多一點的時間,也計畫讓自己繼續參加下一期的課程,希望能夠讓自己的身體狀態能夠更好,也能夠順利通過外食的考驗。畢竟,人生還是要想吃什麼就吃什麼,才能夠開心的過每一天,而想要吃什麼就吃什麼,需要多一點消耗熱量的本錢,看來,我需要喚醒自己的肌肉了。


效率減脂一二三 202106 蔡醫師減脂班心得 (上)


效率減脂一二三 202106 蔡醫師減脂班心得 (上)

 作者:許晉譯




八週的課程,一下子就結束了,很開心我總共瘦了4.1公斤,而且脂肪重居然下降了5.1公斤。體重恢復到20歲附近的體重,體脂也恢復到27歲左右的體脂率。這過程中,我完全沒有挨餓,雖然花費了一些時間來準備自己的食物,但總覺得自己除了體態變好之外,自己精神狀態改善跟情緒穩定度也增加。


而參加整個減脂班的課程中,我看見了一個問題,使用了兩個方法,累積了三個經驗。


一個問題:

  1. 大家以為的瘦不是瘦,原來我是泡芙人。

兩個方法:

  1. 熱量赤字為主,肌力訓練為要,有氧運動為輔
  2. 168斷食加上核心棒式訓練

三個經驗:

  1. 過去的我,可能攝取過量熱量
  2. 錯誤的減重,可能消耗肌肉回填脂肪
  3. 肌少泡芙人,需要更用心小心復胖


大家以為的瘦不是瘦 原來我是泡芙人 


所有聽到我要參加減脂班的朋友,通常反應只有一種,


「你那麼瘦,幹嘛參加減脂班。」


的確,參加課程前,以身高178公分,體重74公斤,BMI 23.36來看,我的確是標準身材,但我皮帶旁邊明明就兩坨腰間肉,難道是我眼睛業障重嗎?關鍵在身體組成儀下一覽無遺,其實我是「泡芙人」。

「泡芙人」,是BMI在正常範圍,但體脂偏高,肌肉量偏少,臉部跟四肢雖然細瘦,但是肚子跟大腿有大量脂肪,通常還會合併內臟脂肪高。以上是蔡醫師上課的定義,而我,每一個點都符合。

參加課程前,身體組成機告訴我,我的體脂肪率為27.4%(正常男性體脂率應在20%上下),肌肉量僅有下肢在正常範圍內,上肢及軀幹肌肉量不足,脂肪主要分布在腹部,內臟脂肪其實從2016年,就被彰化衛生局的脂肪肝篩檢機器發現有疑似輕微脂肪肝。那時候還因此參加了彰化衛生局的減脂班課程,順利了將體脂率降回男生正常值附近,體重也在兩個月內減了3公斤,主要下降也是脂肪。

有了2016年那次的成功經驗,那時候的我,主要是以運動為主,飲食為輔的概念,也符合大家普遍對於減重的觀念,就是要「少吃,多運動」。而從2016年退役後開始,我一直都有保持運動的習慣,但飲食上就沒有特別留意,偶爾會量體重,但體重其實也都沒有什麼變化,但總覺得自己的肚子好像越來越明顯,腰間肉好像越來越厚的感覺。每當自覺有危機意識的時候,又會開始施行「少吃多運動」。上了蔡醫師的課之後,才知道,這些行為,其實都是NG行為,也是造成現在泡芙人體質的關鍵所在。泡芙人通常使用熱量限制的方法,熱量攝取低於基礎代謝率,使得身體需要燃燒肌肉進行熱量提供,而且限制飲食的結果,也讓身體處於脫水狀態,因此通常體重下降的很快,但消耗肌肉的結果,也讓基礎代謝率每況愈下,一旦飲食恢復正常,也就非常容易復胖,而且以脂肪的狀況去堆積,這時候,其實體重也不會明顯增加,因為增加的都是低密度的脂肪,但是你就會覺得,自己的腰間肉變厚了。

蔡醫師的課程中,其實有針對不一樣的族群,去給予不一樣的建議方針,像泡芙人的我,應該要抱持「七分吃,三分練」的概念。也就是七成靠飲食控制,三成靠運動,而且要以肌力訓練為主。這些觀念其實我以前看史考特醫師的書,也都有耳聞,史考特醫師還說什麼,「六塊肌是在廚房練出來的。」。其實我以前都覺得是騙人的,現在又來一個蔡醫師說什麼「七分吃,三分練。」;況且有氧運動才會大量流汗,才有運動的感覺,肌力訓練每次都沒留到什麼汗,運動手錶也沒有消耗什麼熱量,真的要以肌力訓練為主嗎?既然都參加社團了,就姑且相信吧。後來我主要選擇了兩個方法,來進行後續八週的減脂班課程。


熱量赤字為主 肌力訓練為要 有氧運動為輔

如何能有效地製造熱量赤字,應該從自「煮」管理開始。參加課程這兩個月以來,由於疫情的關係,起初還有部分外食,後來隨著疫情的嚴峻,就轉換成自「煮」管理,期間連續42天,都沒有外食的紀錄。而在準備食物的過程中,也慢慢感覺到,原來外食的食物,油脂的攝取量真的會比預期增加非常多,肉品的選擇與攝取上,也需要花費一些心思去理解跟調整,海鮮與雞肉真的是減脂者的好朋友,雞蛋的合理攝取也是特別需要注意的。此外,大量的蔬菜攝取,也讓整個減脂過程,能夠防止沒飢餓感的發生。

課程中,其實蔡醫師一直有提醒肌力訓練的重要性,而且再三強調有氧運動其實是不太有效率的一種方法,起初其實我不太理解,因為疫情的關係,我還是維持一些在家中可以執行的有氧運動。通常會在晚餐前,進行20-30分鐘的間歇跳繩訓練,通常可以完成2000下左右的高速跳繩,透過Garmin運動錶的熱量估計,在減脂班第一個月的19次運動裡,估計約消耗3884大卡的熱量,也就是大約是半公斤的脂肪熱量;而第二個月次數下降到只有9次,總共消耗的熱量只有1519大卡的熱量,大約是0.2公斤的脂肪熱量。透過這樣的計算,其實發現有氧運動其實很沒效率,而透過肌力訓練,增加肌肉量之後,反而可以讓整個基礎代謝率 ( BME)增加,這樣反而是一種比較有效率的方法,縱使在運動當下,消耗的熱量有點少。

最後,我把有氧運動跟肌力運動以投資的兩大分類來做比喻,有氧運動像是主動投資,你需要額外花費時間,去消耗更多的熱量,而肌力訓練就像是被動投資,你不需要花額外的時間,就可能可以消耗更多的熱量。所以對於沒有時間的忙碌人士來說,應該要以肌力訓練為主的運動模式,才是比較有效率的方法。


168斷食加上核心棒式訓練

從減脂班的第二個月開始,想說蔡醫師教的方法這麼多種,來嘗試看看別的方法好了。於是我開始了168斷食的體驗。168斷食,是一種把一天所需要攝取的食物,盡可能在8個小時內攝取完的一種方法,而禁食期間,你可以飲用黑咖啡、水或者沒有熱量的食物。而我執行的過程中,可能是因為醫師在訓練的過程中,經常有一餐沒一餐的經歷,適應上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障礙,除了起初的幾天,會覺得非常的餓,而提早吃點有熱量的食物之外,其餘時間,其實都可以順利完成168斷食的。也不知道兩者有沒有相關性存在,總覺得在168斷食之後,自己整個精神上跟情緒穩定性上,好像比之前更好,雖然在168斷食這段時間,臨床及研究業務的壓力非常大,但仍然可以維持精神跟情緒上的穩定。另外在這段過程中,也逐漸拉高蛋白質在整個飲食熱量中的佔比,從起初標準的30%,逐漸拉到40%。而執行的關鍵在於乳清蛋白的攝取。而中間為了減少脂肪的攝取量,除了使用分離式乳清蛋白以外,原先沖泡乳清蛋白的全脂牛奶,被換成了低脂牛奶。後來也被轉換成無糖的濃豆漿,因為濃豆漿有比低脂牛奶更高的蛋白質量,雖然脂肪也略高於低脂牛奶,但是價錢只有低脂牛奶的一半左右,本身的口感,也有類似全脂牛奶的濃郁,其實是一個蠻好的選擇。

第二個月,因為臨床業務的關係,運動的時間非常的少,為了維持運動的習慣,我抓緊使用蕃茄鐘的5分鐘休息時間,進行2分鐘的棒式訓練。番茄鐘是一種以25分鐘為一個時間單位的一種工作習慣,當工作滿25分鐘之後,就一定要離開座位休息5分鐘。這時候,我就會跑到我的瑜伽墊上面,去做2分鐘的棒式,進行核心肌群的訓練。如同身體組成儀所告訴我的,我的核心肌群明顯不足,起初棒式的訓練對於我來說,算是非常辛苦,後來逐漸上手之後,這樣的時間安排上,也是一個在沒時間過程中,找出運動時間的方法。而且,痛苦的棒式,會讓人想要趕快回到座位上去工作 (笑)。

其實蔡醫師教了蠻多方法,也做了蠻多的討論,這次的課程中,我只有嘗試了兩個方法,希望下輪的課程中,可以嘗試更多。


效率減脂一二三 202106 蔡醫師減脂班心得 (下)



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

效率研究 聰明投稿 提問整理

 作者:許晉譯




Q1:老師為什麼可以這麽帥又優秀?

A1:......... (小編按:這有什麼好問的。老師每天最困擾的事情,就是早上刷牙的時候,都被自己帥醒)


Q2:如何尋找適合的期刊投稿呢?嘉鎮好帥!有推薦的網站可以協助搜尋嗎?

A2:..........(小編按:又來一個腦粉)

如何選擇正確的期刊來投稿,就如同在看股票一樣,應該要長期來累積投稿的感覺,也就是說,這些期刊的主編會不會喜歡自己的文章。逐漸累積經驗,就會慢慢有感覺。

賴老師不推薦使用投稿算命軟體 (小編按:投稿算命軟體為,透過丟入文章摘要,告訴你投稿落點分析的軟體)。經驗而言,這些投稿算命軟體,所建議的期刊,會略低於實際你可以投稿成功的期刊等級。也就是說,可能會高品質論文卻只能投稿到低分雜誌的窘境。因此老師建議,投稿過程中,如同學生填寫大學志願序一樣,應該要有夢幻區志願序存在。切記,不要被夢幻區志願序拒稿的挫折,而讓自己喪失信心。

投稿算命軟體介紹:FindMyJournal


Q3:如何學習醫用統計來幫助自己有能力執行RCT研究?

A3:其實RCT研究的執行,所使用的醫用統計,算是最簡單的。RCT研究的執行困難度,在於大量研究資金以及中間研究追蹤的執行等等,因為這些因子多半已經被良好控制,反而不需要太艱深的統計方法來做分析。至於學習醫用統計跟治療疾病有點像,應該要採取「來一個,學一個」的態度來進行。


Q4:研究需要統計方法,想請教老師如何自學統計?

A4:與臨床問題學習一樣,「以問題為導向」的學習方式是老師最推薦的。當遇到統計問題的時候,再根據那個統計問題來學習,不但可以增加學習動機,還可以現學現用,加強記憶。另外老師再次強調合作的重要性,可以透過團隊裡面其他統計分析師或者流行病學專家,去協助檢視統計方法的合理性等等。


Q5:醫院藥師,要如何有效率的投出好的稿件?

A5:藥師面對這個問題,最大的難題在於,手上擁有的資源比較少。至於要怎麼努力,可分成三大方向來進行努力。

一,念研究所(小編按:歡迎報考成大臨藥所,當賴嘉鎮老師的學生);

二,找一個好的指導者(Mentor);

三,與他人合作。

念研究所,可以讓你對於研究的方法學上以及整體架構上更加了解,通常也同時解決了好的指導者的問題。教授通常手上會有一定的資源,可能有資料、有分析師等等,可以讓學術起步的你,能夠減少一些靜摩擦力,可能只要提供一個好的Idea即可。

如果你不想要念研究所,就要如同賴老師演講中所說,要成為具現化系(獵人梗,也就是全能者的意思,更多資訊,連結在此)的研究者,需要自己去找齊研究的三大重要資源,資料、研究人員及研究經費。如果你以上三者都沒有,那就是要找有這些資源的人合作。

合作,必須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下,這時候,你需要貢獻的,就是你研究想法。天底下有想法的人何其多,需要的是「完整且可執行」的研究想法,事先的文獻搜尋、痛點分析、研究可能問題、完整的研究計畫書以及要準備奉獻自己的時間與體力,人家才可能跟手無寸鐵(也就是沒資料、沒研究人員也沒研究經費)的你合作。

另外老師建議,藥師理應要充分發揮自己對於藥物機轉及掌握化學結構的能力,以及藥物作用及副作用的差異等等來進行剖析,可以成為團隊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。


Q6:沒有資源,該如何開始研究?/ 對初學者該如何開始論文寫作?

A6:沒有資源,就需要找人合作,合作細節及重點見Q5。如何開始寫論文,則需要一個好的Mentor,能夠帶領你度過一開始學術碰壁的困難點,細節見Q5。老師強調需要從「學徒」心態,來重新學習,自己最初的貢獻度可能很低,不要太過於計較自己的貢獻有沒有被實質量化,因以學習為重的概念為主。縱使文章被大改,自己的自尊心不要太強,應該要放下自己的自尊心,才有辦法逐步展開自己的研究人生。

另外,這次的講座,賴老師也提及「天下文章一大抄」,好的論文寫作,其實是有公式解的,如賴老師在這次課程中所提,重點在於論文Introduction的最後一段,痛點分析,以及Discussion第一段及最後一段,通篇的研究發現以及最後的結論等等,先透過加強文章結構的訓練,再回頭去檢視每一個細節,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。

(小編按:如果大家仍然覺得自己找不到方法,請報考成大臨藥所,找賴嘉鎮老師指導;或者可以考慮報名新思惟國際的相關課程,可以加速理解論文結構,附上小編參加課程心得文。)


Q7:如何大量產出高品質論文?投稿被退件時應該如何修正再投?怎麼在還沒投稿之前就找出可能的問題?

A7:(小編按:本題老師倒著回答)投稿前,有較多共同作者事先進行修訂,可以盡可能減少可能問題。但是如果給越多人看過,你的投稿速度就會變慢,這必須要做一個取捨。又或者可以把稿件分拆給不同的人來負責,因為每個人擅長的強項,大多都不一樣,分拆或許是一個兼顧投稿速度跟多人審視的相對最佳解。如果被退件時,對方有回覆意見者,則判斷是否為Reviewer個人意見或者是研究設計中,需要修改之重大缺失,後者,才需要考慮進行修訂,例如,很多Reviewer,都說你沒有Novelty,則要考慮可能在Introduction中,目前臨床證據爭議點,去多作著墨。大量產出高品質論文則是大哉問,重點在於研究問題是否很重要,又或者找到一群重要的研究族群,去做系列研究。但謹記,不要使用一個Template去複製文章。


Q8:如何增加研究效率?

A8:與人合作、工作拆解、努力寫作。(小編按:還是報考成大臨藥所好了。)


Q9:如何推薦reviewer?Dry lab 文章如何推薦editor與 reviewer?

A9:賴老師強調學術人脈的重要性,所謂「見面三分情」。建立學術人脈的關鍵在於參與Conference或者參與演講,並且進行實質互動。老師提供的可執行方案為,可透過參加會議時,鎖定相關議題之研究大老,邀請他到自己Oral presentation 或者Poster walk時,親臨現場給自己進行指導,在互動中,去感受對方與自己的互動狀況,如果感受良好而且讓對方留下印象,則可以將他放入可考慮的Reviewer或者Editor名單中。


Q10:如何善用軟體管理手邊的資料?

A10:如果是文獻管理軟體,建議使用Endnote進行文獻管理。如果是資料庫管理,則要看合作對象多寡,資料欄位多寡,是否跨機構甚至跨國等等考慮,簡單者可以考慮直接使用Excel進行管理;困難者要考慮加入資料管理人員並且使用專用資料庫。


Q11:想與其他研究者合作,但不知如何進行?是否有需注意的規則等?

A11:學術合作不外乎就兩件事情,一個是研究資金,一個是貢獻研究想法。缺少其一者,就要想辦法去具備另外一個條件。賴老師強調,一開始就討論好Authorship的重要性,特別在東方人,這件事情應該要特別注意。合作是為了多交朋友,而不要因為沒談好而最後損失了一個朋友。


Q12:一直被退稿,怎麼選擇期刊?/ 什麼樣的標題或abstract 會是期刊主編想直接退稿的?有無案例?

A12:文章結構牛頭不對馬嘴;Abstract的結構不佳;Introduction最後一段,沒有問出有趣的題目;排版不佳者;英文很爛者;無聊或者沒有賣點的題目。(小編按:怎麼看出無聊或者沒賣點,這個就要大量閱讀了)此外,結果明顯超乎預期的結果,例如HR > 5等,非常顯著的結果,可能會讓人覺得很懷疑,因為這樣HR > 5的研究結果,不可能等到現在才發現,應該是研究結果有問題。


Q13:文章在Revision階段,能否提供案例是revision 之後,仍然被拒絕的個案?

A13:主要有兩大因素。1,答非所問。2,任何建議都不願意執行。如何克服答非所問,可能需要團隊所有人一起集思廣益,思考如何正確解答對方的提問。至於後者,有些時候,對方可能只是希望能否重複展現您的研究,了解結果是否穩定,而希望加做一些Sensitivity analysis。倘若你都不願意去執行,這樣Reviewer很難看出你的誠意,縱使你把這些無法執行的東西都寫在Limitation裡面,可能也難逃被Reject的宿命。


Q14:選擇題目,可從自己領域高分期刊可以看到題目趨勢,可是其他人也看到了,如何快速使用手上資源,提前預測趨勢?

A14:如同買股票一樣,就是看能否在低點佈局,料敵先機。搶很夯的題目是一種方法,找相對冷門,但是我們的資料庫有優勢的,可能是另外一個方法。台灣健保資料庫,因為覆蓋率大,比較容易先於其他國家去看到一些新藥的長期效果,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。


Q15:可否請賴教授分享在國際學術圈帶領團隊發展的酸甜苦辣?

A15:賴老師分享了三大要素,經費,研究想法及計畫書,共同資料結構設計( Common data model)。穩定的經費取得,經常是年輕研究者不容易達到的目標。因此,如何設法去提供有建設性的想法與別人合作,是一大關鍵所在。記得要把自己的研究計畫書,寫得非常完整,不要讓人覺得你還沒有準備好,讓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。近年來,跨國研究案日益增加,但資料的保護原則,讓這些資料不可能離開自己研究室去進行分析。透過共同資料結構設計,以及共享程式碼的方式,讓不同國家的不同研究者,可以透過資料重整後,透過同一隻程式來進行分析,進而完成跨國研究。


Q16:對於Dry lab沒辦法升等這件事情,看法如何?

A16:多半以為Dry lab是透過「Press the button」,瞬間就可以完成研究,其實Dry Lab需要克服的困難還是很多,也還是能夠產出非常有影響力的文章。但是是否能升等,可能還是要取決於主管機關。


Q17:請問演講中提及的RECORD-PE statement ( The reporting of studies conducted using observational routinely collected health data statement for pharmacoepidemiology)與STROBE statement (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)有何不同?請問該如何選擇?

A17:RECORD-PE statement 比較傾向是Pharmacoepidemiology的內容,而STROBE比較偏向是一般Cohort study 的研究設計。因此,如果是藥物流行病學相關,討論藥物作用、劑量、相關副作用計算藥物Exposure量,使用RECORD statement是比較好的,會提醒作者關於重要的流行病學知識。至於STROBE則偏向是傳統的Cohort study設計。


Q18:請問如何對於文獻蒐集,是要平時就進行文獻蒐集,做好分類,還是要開始寫論文時,在進行搜尋?

A18:老師建議平時就要有累積文獻的習慣,最好是使用文獻管理軟體來做分類,並且考慮透過Endnote Library相關內容作分類等等。


Q19:請問如何進行多國資料的分析,資料欄位如何處理?

A19:細節,可能需要2個小時的課程。(小編按:立刻筆記,下次列為課程邀請課程主題。)大原則與A15解答類似,必須做資料的前處理之後,將資料統整成一樣的格式,再由同樣一隻程式碼,來做後續分析。








更多醫師訊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