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4年3月9日 星期六

20240309 花蓮慈濟醫院 實證醫學進階工作坊 刻意練習 來自於有意識的練習與建立心智表徵

   作者:許晉譯



從被動吸收轉換成主動閱讀

「學習時間不是學習的關鍵因子,重點在於刻意練習。」

刻意練習,
是大家熟知的一本書以及一個名詞;
對於我來說,
我曾經以為,我已經讀懂這本書了,
直到最近,因故我又開始看這本書,
我卻覺得,很多元素我好像沒有看過,
或者更精準的說,是被我遺忘了,

「為什麼會這樣呢?」

因為,
我從來沒把這本書的知識用在我的生活裡面,
這也是我2023年的體悟,
2023年,
因為楊斯棓醫師的贈書鼓勵,
加上遇到了某些生命課題,
其實我多看了很多很多書,
有些書,我印象非常深刻,
因為剛好印證了生活中某些事情;
有些書,我印象就普普通通,
好像看過就好的感覺。

現在才發現,
我其實一直被動吸收,
而很少做到主動閱讀。

主動閱讀的關鍵在哪裡,
如何讓閱讀素材跟自己的生命產生連結,
學習也是如此。
刻意練習是什麼呢?
除了時間的付出是基本以外,
(其實刻意練習,打臉一萬小時精通理論)
重點其實是基本能力的累積,
以及組合出解決問題的能力,
並且從過程中有意識地調整優化,
而解決自己生命中的問題,
就是最實際的一種學習方式。

實證很難我們懂 講師助教陪你一起刻意練習

「對於剛剛SR-MA文獻評讀覺得很困難的舉手。」

「對於等等GRADE實作沒有信心的舉手。」

超過半數的學員在演練之前,
都舉手了。
說實在話,
要學員在上課之後,
馬上把學到的東西應用在實作,
其實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,
除非,
學員的動機很強,
把課前的作業全部完成以外,
可能還要在課中瞬間吸收內容才有辦法執行。

「沒關係,我先學起來,找機會在練習。」

然後,
通常就沒有機會了。

根據艾森豪的遺忘曲線(Forgetting curve)
以及學習金字塔 ( Learning pyramid),
反覆使用自己學過的東西,
永遠都是學習好壞的關鍵所在。

我們當學生的時候,
很認真執行這件事情,
今天上課,
老師回家給作業,
寫完作業之後給老師批改,
知道自己哪裡錯了然後去調整。

其實這也是刻意練習的類似概念,
但刻意練習的重點不在有框架的學習,
而是在學習或者練習之後,
有沒有辦法建立一個思維框架,
讓學習者能夠重複執行自己的學習內容。


而要做到最有效的學習方式,
從學習金字塔裡面可以看出來,
聽講是一個非常沒有效率的學習模式,
學習留存率通常不到5%,
這也是大家常常實證醫學學完就忘記的原因,
自己其實也有類似的體悟過。

而學習金字塔裡面,
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對於學員來說,
大概就是互動實作,
學習留存率可以到75%,
所以理論上,
互動實作工作坊,
對於學生來說,其實是最好的學習模式,
但,這可能是對於老師最痛苦的教學模式。

因為互動實作,
老師、學生,通常要有一個人先準備,
否則根本沒辦法做互動或者實作;
縱使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學習,
通常也是某一兩位小組組員,
可能有課前做好準備,
有比較高的學習沈浸感以外,
其他學員,互動實作時間其實很常在放空狀態,

「是要責怪學員事前準備不夠嗎?」

其實,
以前的我是這樣想的,
但我以前就知道,
要學生課前預習學習素材,
本來就是一件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,
而能夠做的,
就是讓大家可以來的時候,
除了想辦法找到優質講師,
讓學生可以在短短的一小時內
學習基礎理論能夠清楚以外;
重點是,
要設計一個很有沈浸感的學習模式,
讓學生在無痛(!?)的過程中,
慢慢把自己本來覺得很困難的實證醫學完成了。

實作前,問學員的,

「對於等等GRADE實作沒有信心的舉手。」

其實我一點都不擔心,
因為我們的講師、助教群已經做好準備,
設法建立學員的心智表徵,
設計有意識的練習過程,
盡力接好所有學員的學習問題。

而根據助教回報,
幾乎所有的組員都完成了自己互動實作練習。

我們的努力 希望能影響更多人

「線上實作提升到了新思惟實作的高度,推測是背後下了非常多功夫/熬了很多夜。」

「要辦一個混成的活動難度肯定是比實體的要高上許多,要確保視訊和音訊沒有問題,也不能冷落線上參與的夥伴,」

「很棒的回覆示教作法,立刻對不熟的學員再進行指導,很棒」

「互動感佳,有google excel可以臨場互動」

「超超超….棒 超有幫助的」

「好像練習過後,更加清楚」

「在小組討論時提供非常大的幫助及支援」

「今日的課程真是太物超所值了。」

這些,
都是來自於線上學員的回饋,
其實說實在蠻感動的,
因為我們期待的,
拉近實體跟線上學習浸潤感的初衷,
看起來是有盡可能去達成。

一定會有人覺得,
我們幹嘛把課程辦得這麼複雜,
就純實體把我們的院內員工跟學生顧好就好了,
或者就純線上讓大家全部都到線上上課就好了。

最核心的問題只有一個,

「如何有階段的訓練更多實證師資。」

純實體其實時最簡單的方法,
但我們會遇到我們在東部的限制問題,
學生或者學員來源不足的問題,
很難去培養更多的老師來支撐系統,
重複一樣的學員,
有時候也很難激發講師的內在原動力;
純線上也是相對簡單的問題,
加上我們的互動實作設計,
其實吸收率還是可以不錯,
但是對於新手老師需要獨立作戰的壓力感太大,
也是沒辦法培養更多的老師出來。

評估來、評估去,
我們挑了一條最難走的路,
實體線上混成課程,
其實我們希望有更多學生,
而且我們需要動機高的學生,
才能讓我們的師資系統,
可以盡可能培養出更多的老師。

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,
因為想要拉近線上學員的上課沈浸感,
而把我們互動實作的表格優化再優化,
原本只打算給線上學員使用的互動實作表格,
後來發現給實體學員使用也很棒,
可以讓大家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,
能夠在一個框架內裡面慢慢學習,
驗證剛剛在課堂中去學習到的內容。

而這過程中,
團隊的努力,學員們其實都感覺得出來,
我們也希望這些努力可以去影響更多人;
讓想學的人,
在自己的醫院環境裡面可能沒有足夠資源,
或者沒有辦法得到滿意課程的學員,
能夠透過我們的方法去上課,
也更堅定我們要繼續走這條難走的路。
(雖然不知道可以走到什麼時候。)

昨天學員的回饋也讓我覺得很感動,
我們被學員用神級課程的新思惟課程來做比擬;
身為一個新思惟快要十年的資深校友,
這真的是一個莫大的肯定。
因為新思惟最讓大家熟知的,
就是他們設計良好的互動實作時間,
資訊量足夠、不會太大,
校長最喜歡講的,

「回家練五遍。」

其實也是精心設計過練習流程的再度強化,
能夠被學員認為跟神級課程比擬,
真的是備感榮幸,
而新思惟課程中不斷傳遞出的價值,
也是他們學員進入門檻不低,
卻總是有滿滿學員不斷願意上課買單的原因,
這也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學習的地方。

很開心能夠幫助大家一起學習實證醫學,
透過網路,
讓我們能夠在雲端能夠相遇與學習,
讓我們能夠在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,
陪著大家一起在慈濟醫院,
陪著大家一起在自己家裡,
陪著大家在世界上的每個角落學習實證醫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