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許晉譯
隨機分派研究
類別變項計算機
統合分析
類別變項計算機
作者:許晉譯
「生吃都不夠了,還想要教別人!?」
20220324,第一,教學人力不足;
第二,學生動機不一。
「唯請教學部落實追縱成效,並期許未來能自行舉辦EBM訓練課程甚至對外開放促進效益。」
「 眼睛閃閃發光的學生與只是來打卡的學員,如果你是老師,你想教哪一種學生。」
在醫院裡面辦課程或者辦工作坊,「 此前只知道花蓮的山與海很美,沒想到花蓮慈濟的課程內容也如此美好。」
這是學員給我們很大的肯定,「……我就傳你一些呼吸、坐下、行路、睡覺的法子。 」
這是射雕英雄傳裡面,「呼吸真的跟力量有關?怎麼可能。」
以前我也是笑笑著看著那些武俠電影,「你就吸兩口氣,短吸氣,然後一吐氣,長吐氣。」
我記得這個呼吸方法,「我今天狀況不太好,高音會破音。」
這是我去KTV,「不然我也來上上這個課好了。」
期待這堂課程,「如果你無法簡單地解釋,表示你還不夠了解」
If you can't explain it simply, you don'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.
「盡可能將每件事變得越簡單越好,但不是單純簡化。」
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, but not simpler.
「學弟,我們醫院就兩個師資,你是其中一個。」
轉眼接手實證醫學中心已經快滿3年,「這個觀念,我們舉一個OOOO術式來說明。」
OOOO術式,是一個極度生活化的例子,「學長你覺得還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嗎?」
「學長你覺得GRADE35、36要講嘛?我做好簡報給你看一下。」
作者:許晉譯
「以終為始,要事第一。」
這是『與成功有約: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』,「 PICO表的設定,應該要根據資訊去做動態調整。」
昨天我們中心進行最近系列線上課程的第一堂課,「如何做好 臨床問題PICO表- 結合EtD framework 概念」
課程主要的目標對象,「PICO表是需要動態調整的。」
PICO表示一個詢問臨床問題的架構,「有衝突感的臨床問題,才是好問題!」
這是我昨天最後給大家的總結。「超過4000多天的數位筆記使用,我怎麼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?」
我從20120901開始使用Evernote以來,「CODE 是數位筆記在儲存時候的口訣。」
C:Capture 獲取「文獻評讀,隨著經驗累積,他會越來越得心應手。」
文獻評讀,「要如何問到對的問題,跟找到夠好的答案。」
「族群的選擇與結果的定義會是關鍵。」
模仿,「試著去模仿頂尖期刊問的問題!」
對於結果定義的不清楚,「只有夠好,沒有最好。」
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,「先抓大,再縮小。」
一直都是搜尋的黃金準則,「您這個檢驗數值,雖然在正常範圍內,
但是因為您有症狀,我還是建議補充維他命B12治療。」
「燒壞鍋子的狀態,在補充之後,似乎改善了很多。」
幸好,「我爸最近開始會出現燒壞鍋子的情況。」
又來類似主述的病人,「聲明,我絕對沒有得獎壓力。」
「比賽有輸有贏。」
「完成比完美重要。」
「如果最後醫策會比完,你沒有得獎怎麼辦?」
「你們在這個過程中,實證能力一定會成長。」
「得獎與否,只是一個附加價值而已。」
「馬拉松是從30KM才開始的。」
這是很多前輩都說過的一句話,「馬拉松也沒有很難嘛!」
然後就開始瘋狂撞牆了。「馬拉松要開始了!」
果然心跳開始不像前半程,「哇靠,真的這麼快耶。」
雖然沒有仔細算每分鐘幾下心跳,「加油加油!啊!那個人抽筋了。」
看來真的抽筋的非常明顯,「欲速則不達」
「慢慢來比較快。」
「體驗人生最快的方法,就是參加一場馬拉松。」
本來21KM只花了2小時19分,作者:許晉譯
「學習時間不是學習的關鍵因子,重點在於刻意練習。」
「為什麼會這樣呢?」
因為,「對於剛剛SR-MA文獻評讀覺得很困難的舉手。」
「對於等等GRADE實作沒有信心的舉手。」
「沒關係,我先學起來,找機會在練習。」
「是要責怪學員事前準備不夠嗎?」
「對於等等GRADE實作沒有信心的舉手。」
「線上實作提升到了新思惟實作的高度,推測是背後下了非常多功夫/熬了很多夜。」
「要辦一個混成的活動難度肯定是比實體的要高上許多,要確保視訊和音訊沒有問題,也不能冷落線上參與的夥伴,」
「很棒的回覆示教作法,立刻對不熟的學員再進行指導,很棒」
「互動感佳,有google excel可以臨場互動」
「超超超….棒 超有幫助的」
「好像練習過後,更加清楚」
「在小組討論時提供非常大的幫助及支援」
「今日的課程真是太物超所值了。」
「如何有階段的訓練更多實證師資。」
「回家練五遍。」
作者:許晉譯
這是我的第一位患者的口腔灼熱症的就醫經過,後來感謝患者們的信任,在超過50位患者的照護經驗後,我也發現,這幾乎這類患者的臨床就醫縮影。
甚至,有些醫師已經給予患者口腔灼熱症這個診斷,但是很可惜的沒辦法控制患者的臨床症狀,這些患者還是在口腔灼熱症的困擾當中。到底這個病要找哪一科的醫師呢?
根據台灣頭痛醫學會所翻譯的,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三版中文版,而在這個指引當中,ICHD-3-13.11 為口腔灼熱症候群 Burning mouth syndrome ( BMS),所以可以說,口腔灼熱症候群其實是一種頭痛,而專科醫師中,對於頭痛最擅長的專科醫師,其實是神經內科醫師。
這類疾病預計使用的藥物當中,多半也是一些穩定神經或者控制疼痛的藥物,這也是神經內科醫師相對熟悉的藥物領域。根據許醫師自己做的一些文獻回顧,以及目前累積大約50個案例的臨床經驗來說,Rivotril 對於大多數患者的藥物效果蠻不錯的。
對於Rivotril的使用,起初我的臨床經驗其實不是很好,後續做了一些進一步的研究之後發現,原來Rivotril的藥物劑量,會是藥物效果的一個關鍵所在。
但這個藥物,有著比較長的藥物半衰期的問題,在口灼症這個相對容易出現在中高齡女性患者來說,容易增加跌倒的風險與問題,所以搭配完整的藥物衛教工作以及家人陪伴,會是能否成功使用這個藥物的關鍵所在。
至於相關的穩定神經藥物,例如Pregabalin或者Gabapentin,或者是抗憂鬱類型的藥物,無論是傳統型的三環抗憂鬱劑,或者是新型的Escitalopram或者Duloxetine,其實都是神經科醫師相對熟悉的藥物。如果家人還受困於這個疾病,或者找看看自己住家附近醫院的神經內科醫師,或許可以幫助患者解決你們的問題。